上海60多个小区夜晚迎来陌生人!居民疑问:数量有没有失控?提醒:管好猫粮和湿垃圾
过完暑假上初一的中学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的本科生、复旦大学计算机科学技术学院的研究生、三甲医院超声医学科副主任医师、自由撰稿人、报社记者,6个素不相识、身份各异的人在雨后的夜晚聚集到了绿地蔷薇九里小区,只为一种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貉。
这些陌生人对貉的“执念”,引起了保安杨国勋的好奇,骑着电瓶车跟上一阵后,他发现这些人分散开来,两两一组,做完居民访谈后,喷上防蚊水,打开手电筒,严格按照手机上分配的调查路线行走,有些路段还要来回重复走,不错过任何一个犄角旮旯。
7月13日晚上,松江、闵行、青浦、嘉定、金山、浦东、长宁、杨浦8个区的60多个小区都发生了类似的一幕,300多位志愿者随机组队,在此前调查发现有貉分布的小区里探寻它们的踪迹,这意味着,上海第三次“貉口普查”全面启动。
数量有没有失控?
历史上,分布于上海的哺乳动物物种组成丰富,包括小灵猫、貉、獐、豹猫等多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以及黄鼬、狗獾、东北刺猬、华南兔、赤腹松鼠等其他物种。
然而,城市快速发展,城区与郊野的边界逐渐模糊,使很多野生动物原有的自然栖息地不复存在。于是,一种被称为“野生动物进城”的现象出现了。
并非所有“原住民”都能适应城市的高速发展,与人同住“屋檐”下,“皮实”“懂变通”是必要特质。貉就是上海“野生动物进城”最典型的案例,它们逐步适应了城市环境,渴了喝小区景观河、喷泉池的水,饿了更是荤素不忌,小区绿化带里的嫩叶、种子、果实,居民种的菜,还有猫粮、湿垃圾都吃,顽强地在上百个小区扎根。
在上海,野生貉似乎有随着河道扩散的趋势。图片来源:王放
根据2021年、2022年组织的问卷调查,结合走访调查、志愿者反馈,以及林业部门提供的12345平台相关投诉信息,截至2022年,上海至少有260个社区或绿地有貉分布。根据主管部门和专家的预估,2023年,上海有野生貉分布的小区、绿地、学校等点位已超过300个,总数近年来稳定在3000只至5000只。
新邻居不请自来,如果只是几只倒还好,一旦数量爆发性增长,生存空间频繁交集,野生动物与人的矛盾、冲突就不可避免。如何未雨绸缪,科学合理地对待、处理“野生动物进城”问题,有足够的认知是基础。
容易认错脸的野生动物。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2019年,上海市林业总站、复旦大学保护生物学研究组、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联合发起了“貉以为家”项目,并在2022年启动“貉口普查”,这是我国第一个在特大型城市以公民科学的组织方式进行的城市野生哺乳动物调查活动。2023年,第二次“貉口普查”持续开展。
借助“貉以为家”和“貉口普查”,许多宝贵的发现和结论第一次显现在公众眼前。
通过两次“貉口普查”,首先回答了居民最迫切的疑问:貉有没有失控?
从有貉小区占被调查小区比例来看,2022年和2023年的数据基本持平,均在四成左右。从有貉小区的貉密度来看,2023年平均0.43只/公顷(最低0.07只/公顷,最高1.66只/公顷)的密度,以及1.15只/公里样线的调查人员遭遇貉概率,分别比2022年降低了60.2%和58.9%。
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九洲大唐花园、开元新都、御上海、月亮河桂园、米兰诺贵都、绿地蔷薇九里等6个连续两次被列为“貉口普查”对象的小区,有5个在第二次调查中出现貉密度和遇见率的显著下降。
图片来源:山水自然保护中心
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研究员王放表示,貉密度和遇见率的显著下降是一种积极变化,既显示了野生貉的数量在向可控的方向发展,还让大家看到了“进城”野生动物和人类长期共存的更多可能性。
“我们在秦岭、太行山、四川等地进行的野外调查发现,当地野生貉的密度约在0.1只/公顷以下。”王放表示,这是基本没有人类干预和影响下的数据,随着越来越多上海居民对野生貉采取科学理性的态度和行动,未来上海野生貉的密度很可能进一步降低。
让“自然之手”接管
这项研究也为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提供了一个基准。
“每公顷多少只貉才合适?这其实是一个生态承载力的问题,也是周边居民容忍度的问题,可是我们过去并不清楚具体答案。”上海市林业总站副站长李梓榕表示,有专家提出1只/公顷是一个相对合理的城市野生貉密度,随着调研的继续深入,将来进一步细化,就能明确全市各区域野生貉的“承载界限”,经过评估,如果貉的密度超过了标准数值,相关部门就要采取行动。
将貉的经验复制推广,将来城市中多种野生动物是否采取收容、野放等干预措施,都将有科学的参考标准。
萌萌的小貉,每年5月到8月的貉繁殖期,尤其是处于哺乳期的母貉,这段时间为保护幼崽,领地行为更强,认为被挑衅或有危险后,应激反应远比平日强烈。王放摄
据透露,上海已有多支科研团队正在关注野生貉自然生境的修复营造问题。这颇有远见,也很有必要。
“我们在和上海市园林科学规划研究院等单位研究貉的‘自然食谱’,想知道它们在自然环境里喜欢吃什么,进而为上海打造生物多样性丰富的绿化和林地提供有价值的参考。”王放表示,上海正在打造的环城生态公园带就很有可能成为将来野生貉的主要聚居地,这片巨大的生态空间如果深受野生动物的欢迎,有望分担中心城区貉密度过高的压力。
通过横向比较情况相似的小区,研究团队还发现了控制貉的有效方法:管好猫粮投喂和湿垃圾。
“植被指数、人口密度等参数相近,属于同一个类型的小区,貉的数量却差了近一倍。”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科学顾问冯一迪表示,分析貉密度更高的小区,每公顷多一只貉的原因就在于有人不听劝阻乱投喂,还有小区管理不善导致的湿垃圾外溢。
一般貉一年一胎可产五六只崽,有研究认为,在居民的持续投喂下,这些幼貉不愁吃喝,存活率相当高,一个现存20多只成年貉的小区,经过一年的繁殖,有可能将种群数量增加到100只以上。
“貉口普查”发现,垃圾外溢和投喂猫粮最多可将貉的遇见率分别增加101%、88.6%,在一些同时存在垃圾外溢和投喂猫粮的小区,貉的遇见率可达无垃圾外溢、无投喂猫粮情况下的2.9倍。
貉在夜色中翻找垃圾。武亦乾摄
“人为干预少了,‘自然之手’就会接管,调控貉的数量,保持在合理范围内。”冯一迪表示,根据目前的研究,没有人的干预,食物短缺、疥螨、寒冷的冬天、车祸、较深的水体、被人类毒杀的老鼠和昆虫等都可能危及野生貉的生命。
此外,在国内一些城市,狗獾、野狗等野生动物已被证明与貉存在竞争关系,明显压缩了貉的生存空间。在貉的非繁殖期,待洞穴内的貉全部离开后,填补建筑物底层的沉降缝,也能有效降低小区内貉的数量。
“在人为的不科学对待甚至‘溺爱’下,许多野生貉已经发生了习性的异变,对人类产生严重的依赖。”王放表示,几年前的野放试验中,通过监控貉脖子上佩戴的GPS项圈,发现许多貉试图“逃回”城区,而非人们觉得更适合它们生存的天马山、辰山等郊野空间,由于无法在短期内改变对人类的依赖,以及对自然环境缺乏足够的应对经验,它们中的大多数在游荡中死于各种意外。
许多貉相中了小区里的墙缝、废水沟,在里面筑巢生育。郑运祥摄
从扫盲转向解谜
如果说前两次“貉口普查”更像是扫盲,第三次“貉口普查”就是解谜。
经过前两次调查,对全市貉分布情况有了大致认知,但受限于调查对象、时间不连续等因素,近年来上海野生貉的种群数量、分布发生变化的具体原因仍是未解之谜,需要持续推进“貉口普查”来解开。而第三次“貉口普查”的调查对象基本都是已知有野生貉分布的区域,通过对比往年调查数据,将碰撞出新的火花。
“公民科学很可能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可持续性且有效的野生貉调查方式。过去小团队数个月才能完成的调查在数百人的努力下,只花两个周末的晚上就能完成。”王放表示,前两次“貉口普查”志愿者的环保意识之强、科学素养之高、参与调查的尽责与高效都深深震撼到他,更坚定了将该项目持续下去的信心。
志愿者拍到的貉。 王怡兰、柴馨旖、郭倩摄
夜视仪拍到的貉。图片来源:Yao Wang
陪记者走了一根近3公里的调查线路,杨国勋猛拍大腿,恍然大悟:“我知道为什么小区里那间空宅会有近十只貉了!”
去年夏天,有居民反映,隔壁空宅深夜凌晨会有可怕的叫声和打闹声,保安在三楼找到一群貉,它们逃窜后,填补了空宅破损的玻璃门和底部的沉降缝,虽然问题解决了,但他们始终不清楚这群貉在这里定居的原因。
看了记者手中的调研手册,并代入动物的角色在小区里选择落脚处,杨国勋表示,无人居住,附近有藏身和用来隐蔽移动的绿化带,以及周边1公里范围内有商业街、垃圾桶和小河,是貉选择这里的主要因素,“没想到野生动物调查这么有学问”。
对于“貉口普查”,复旦大学的柴馨旖也有类似的感受:“原本以为只是做问卷和行走观察,参加后才发现‘公民科学’的科学性,不仅有系统的培训,还要使用专门的调查软件,并遵照生物多样性调查规范来走线路。”
3条调查样线,绿地蔷薇九里小区分成3个调查区域。
中午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出发的王怡兰花了6个多小时抵达了调查点,完成调查后,连夜赶绿皮车回南京。别人眼中的奔波之苦,在王怡兰这里却是甘之如饴:“放暑假前我就在搜索类似的活动,正好看到上海在招募‘貉口普查’志愿者。我从来没见过这种动物,今天见到了四五只,有一只还和我对望了一小会儿!”
刚下班就赶到调查点的郭倩是第二次参加“貉口普查”,她坚持的理由更多是出于情感:“以前住在绿地蔷薇九里时,楼下就有一窝貉,看着它们长大,很渴望进一步了解它们在全市范围内的生存状况。”
“我也觉得,了解野生动物是一种增进人与乡土情感连接的方式,现在的城市人和自然的连接太少了。”董婷婷说她之前走访了不少历史保护建筑,挖掘它们背后的城市记忆,她觉得城市里的动植物也有许多故事值得被发现和讲述。
马上要上初一的董泽君去年报名“貉口普查”时名额已满,不死心的他缠着妈妈一起去保利西子湾、御上海等有貉小区做课题。“有貉的小区有一个共同点,一些建筑有缝隙或地下空间,方便貉‘打包入住’。”董泽君觉得,貉在城市里几乎没有天敌,且容易得到流浪猫的食物,数量激增会打破生态平衡,建议以居民区为单位建立符合密度比例的貉群城市保护区,有专人记录管理,以便跟踪记录貉群的动态分布情况,实时掌握其族群繁衍发展趋势。
董泽君的观察记录。
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原创稿件,未经允许严禁转载
作者:陈玺撼